人大代表“动”起来 乡村沃土“活”起来

作者: 杨宁 程志林
发布于: 2025-09-18 10:18
阅读: 1

初秋的宁陕县渔湾村,稻浪翻滚,花香袭人。一列观光小火车载着游客的欢声笑语,“哐当哐当”穿行于诗情画意的田野间。村居黛瓦白墙,整洁雅致。连昔日的一条流浪犬,也在此安了家,被游客们亲切地唤作“二哈”,成了村里的“明星”。
  “人大代表带头干,民宿农家乐兴起来!现在村里20多栋民宿、150多个床位,旺季一房难求。谁能想到,以前这还是个‘空心村’哩!”说起渔湾的蝶变,县人大代表黄晓勇言语间满是自豪。这个昔日的“空心村”,如今已是小有名气的旅游示范村。
  渔湾之变,是宁陕县各级人大代表倾力投身乡村振兴大潮的一个生动注脚。近年来,宁陕县人大常委会紧扣高质量绿色发展主题,聚焦“三个年”活动,深入落实省人大常委会《关于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的意见》,以建设“活力人大、有为人大、创新人大”为牵引,激发代表履职热情,让“代表印记”深深印刻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。
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纾困解难 项目建设按下“快进键”
  “要不是许泽善代表及时出手,这‘争水战’真不知要闹到啥时候!”站在即将竣工的宁陕县医院迁建大楼前,项目负责人感慨万千。项目施工初期,工地用水依赖附近村建水塔,导致村民用水告急,矛盾一触即发。县人大代表许泽善闻讯而动,一头扎进矛盾漩涡:跑工地、访农户、开“院落会”……短短三天,他协调为工地安装了专用水表,建起临时蓄水池和沉淀池,推广水资源二次利用和错峰取水方案,一场潜在的“争水危机”烟消云散。
  环长安河项目建设现场,焊花飞溅,机器轰鸣,一派繁忙。“项目落地在我们辖区,从征地协调到手续办理,再到现在的质量监督,咱代表就得全程护航!”县人大代表、老城社区党委书记苏延军几乎每天泡在工地,紧盯进度,排解难题。
  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,是人大监督的重点。宁陕县人大常委会常态化组织代表深入项目一线视察、调研,动员各级代表化身“项目专员”,紧盯堵点难点。在人大力量的强力助推下,洵河产业园、终南之南民宿群等20个重点项目跑出了建设“加速度”。据统计,代表们围绕重点项目建言献策35条,协调解决难点问题160个,真正架起了政府与群众、企业之间的“连心桥”。
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筑链兴业 产业激活乡村“造血”功能
  走进天华山现代农业综合园区,30亩党参苗青翠欲滴,210亩猕猴桃园硕果压枝。县人大代表、园区负责人邓庚正带着乡亲们给猕猴桃架设遮阳网。“我们搞的是绿色循环链!”邓庚指着园区介绍:“种500多亩鲜食玉米,秸秆加工成青储饲料喂200多头肉牛,牛粪变成有机肥反哺党参、猕猴桃。合作社带动140多户乡亲,户均年增收稳稳超过2000元。”
  城关镇旱坝村,曾经的大片撂荒地,如今47座现代化大棚整齐排列。碧绿的吊篮西瓜悬在空中,红彤彤的圣女果挂满枝头,吸引游客纷至沓来。“去年这里还荒着呢!”县人大代表叶祥友说:“我们12名县、镇人大代表组成‘助农小组’,通过‘代表议事会’整合资源,成立合作社,种羊肚菌、七彩花生、吊篮西瓜这些‘金疙瘩’,带动1200多人次就业,户均增收3000元。”撂荒地变“聚宝盆”,见证了代表引领的力量。
  做给群众看,带着群众干。宁陕县人大常委会号召代表们深入田间地头、产业一线,化身产业发展的“领头雁”。300余名县、镇人大代表活跃在乡村振兴前沿,带头发展农林牧畜产业120余项,解决生产道路、灌溉设施等难题253件,用实实在在的行动铺就了一条条“致富路”。“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乡村振兴生力军!”县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罗友萍评价道。
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化风成俗 基层治理绘就“和谐网”
  “摆事实、讲道理、话亲情,疙瘩解开了,乡风也更文明了。”在筒车湾镇海棠园村“陈老汉矛盾调解室”,县人大代表陈明奎刚成功调解一起土地纠纷,当事双方握手言和。2025年以来,他已成功调解11起纠纷,成为乡亲们信赖的“和事佬”。
  “拆得好!路宽了,心也亮堂了!”宁陕县某厂家属院里,吴婆婆看着拆除违建后焕然一新的小区,连连称赞。原来,24间老旧储藏间挤占公共空间,隐患重重。县人大代表高华接到居民诉求后,60多次上门,不厌其烦地讲政策、说道理,最终赢得了所有房主的理解支持,违建顺利拆除,社区“容颜”焕新。
  人大代表根植于民,是化解矛盾的“稳压器”、文明新风的“播种机”。宁陕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引导代表参与基层治理,他们凭借威望和耐心,穿行于街巷院落,倾听民声,消解怨气。近年来,成功调解各类纠纷356件,真正做到了“小事不出村,矛盾不上交”。
  代表们还组织文艺活动,用歌声快板展现乡村新貌,带头弘扬孝老爱亲、邻里互助美德,让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在秦岭深处蔚然成风。“代表们主动沉下去,把矛盾化解在萌芽,让乡村更和谐,这是实实在在的‘善治’。”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蔺学美深有感触。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云端赋能山货文旅插上“金翅膀”

“家人们看,这就是我们梅子镇的‘金蛋蛋’!”县人大代表王兴波举着饱满的猕猴桃,对着手机镜头热情推介。这位梅子镇的“网红代表”,用三年不间断的直播,硬是把家乡的猕猴桃从“土疙瘩”变成了“香饽饽”。价格每斤涨了1块,销售周期从滞销月缩短到一周,2024年9月,村民们自发办起了丰收节。
  镜头转向广货街镇蒿沟村。县人大代表邢波下班后化身“文旅主播”:“粉丝朋友们,从西汉高速下来,经朱雀森林公园、文公庙,就到我们蒿沟了!这里四季滑雪、高山漂流、洋芋糍粑、老腊肉、山居民宿……秦岭深处避暑胜地,等你来!”凭借2万粉丝的“吆喝”,蒿沟民宿预订量直线上升20%。“能为家乡‘代言’,打心底里高兴!”邢波笑着说。
  宁陕县人大常委会鼓励代表擦亮身份,在“云端”开辟新战场。代表们化身宣传员、推销员、联络员,通过直播带货、文旅推介,累计带动群众增收380万元,让深藏秦岭的山珍好景,乘着数字经济的东风飞向全国,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的“云动力”。
  “乡村振兴是‘国之大者’,人大代表责无旁贷。”宁陕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述勇表示:“我们将持续深化‘三个人大’建设,激励引导各级代表当好‘五员’,即政策法规的宣传员、社情民意的联络员、产业发展的示范员、民生实事的监督员、矛盾纠纷的调解员,以更饱满的热情、更务实的行动,在宁陕大地上奋力绘就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、乡风淳的和美乡村新画卷,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贡献澎湃的人大力量!”

分享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