盼 雨

作者: 程志林
发布于: 2025-09-08 09:18
阅读: 2
来源: 民声报2025年9月5日第四版

连续两月未有一场酣畅淋漓的雨水,到了立夏,火红的太阳一天比一天明亮,布谷鸟的鸣叫一声接一声急促,仿佛不断敲打着时间的鼓点,催促着耕种的脚步。

“今年的包谷出苗稀得很,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够补种。”年过花甲的父亲站在田埂上,望着那干涸的泥土和为数不多的包谷苗喃喃地说,刺眼的朝阳一寸寸前移,也刺痛了他渴盼雨水的心。父亲几乎一生与土地为伴,满脸皱纹镌刻着庄稼人的雨雪风霜。脚下是父亲从河边乱石杂草堆里开辟出来的一块沙地,他日复一日在这片地里翻土、播种、施肥、除草,像是培养婴儿一样细心呵护又不辞劳苦。

看了苞谷地,父亲忧心忡忡地回到家里,粗糙的双手不停地翻着那本老黄历,嘴里念念有词,似乎想从那泛黄的纸页中寻找到一丝关于雨水的线索。“几龙治水”,这古老的谚语寄托着他对雨水的期盼,也透露出他内心的无奈与焦虑。

除了父亲的忧虑,母亲也为仅剩几分菜园地担忧。四季豆、豇豆种下了还没有发芽,黄瓜、丝瓜正是需要水的关键期,母亲掰着指头掐算着节气。母亲每年种的小菜除了自家食用,大都带到集市上卖掉补贴家用,换取油盐酱醋。雨水决定了一年是丰收还是欠收,也牵连着她自食其力又脆弱的内心。

我们兄弟常常宽慰父母,少种地、多休息,大可不必为庄稼蔬菜黯然伤神,但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似乎已经与土地无法割舍了。

虽然我们兄弟都不以种地为生了,但干旱少雨的时节却让人无法释怀。我上中学那一年夏天,一场大旱悄然而至,田里的秧苗已经断水一个星期了。原本翠绿的秧苗,叶尖日渐枯黄,仿佛随时都会倒下。父亲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他果断地带领我们全家人,用铁皮油桶去河里拉水救秧苗。架子车驮着两个黑色大桶,经历一段二十多米的斜坡,全家人卯足了劲儿,奋力挣扎,仿佛与不公的命运抗衡。那一路上,我们脚步沉重,汗水湿透了衣衫。父亲走在前面,那坚毅的背影仿佛是一座大山,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希望。桶里奔涌而出的河水救活了秧苗,也让一家人的口粮有了着落。

去年冬季几场瑞雪,让人看到了丰收的希望,但今年的春旱来得猝不及防,虽然山间草木依旧苍绿,但干燥仿佛要占领整个世界,太过反常的天气给人们心里一种妖孽和旱魃作祟的不祥预感。

天空阴晴不定,一会儿晴空万里,一转眼又乌云集聚,似乎看到了一丝下雨的征兆,母亲赶紧奔入菜园,把覆盖菜苗的薄膜掀开。过了一会儿,太阳莫名其妙的从云脚钻了出来,经历几个回合的折腾,雨还是没有盼来。缺少雨水,日子仿佛被拉长了,失望再次笼罩在母亲的心头。

夜里,我忽然听到窗外滴滴答答作响。扯开窗帘,明亮的雨点像是一条条银线格外透亮显眼,久违的雨终于落了下来,敲打在房檐上,宣告了干旱的告别,像是凯旋归来、荣归故里,焦躁的气氛也舒缓了许多。我猜想父亲的包谷、母亲的菜园有救了,他们悬着的心也放下了。

望着窗外,那豆大的雨点打在屋顶上、窗户上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路面上不时出现一个个精致的小水窝,闪着鱼鳞状的波纹,像是婴儿酣睡时脸上偶尔笑出来的酒窝。我猜想,此刻田野里干涸的土地贪婪地吮吸着雨水,秧苗们一定挺直了腰杆;小河边,山坡上,树木花草在雨水的滋润下,变得更加翠绿欲滴。

古人把久旱逢甘霖作为人生四大幸之一,足见对风调雨顺的珍视。人们盼雨,盼的是一场滋润大地的甘霖,盼的是农人们对丰收的希望,盼的是生活里的安宁与美好……

分享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