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老爱亲显担当 人大代表树新风

作者: 赵彬
发布于: 2025-09-08 09:11
阅读: 7

孝老爱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,更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。58岁的太山庙镇第三届人大代表刘道润,用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,将“孝”字刻进生活的每一个细节,用瘦弱的肩膀扛起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,让孝亲敬老的美德如春日暖风,拂过每个人的心田,在大山深处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。

一次毅然“转身”

放弃繁华,只为守护至亲。1967年出生的刘道润,曾和许多普通人一样,在外务工打拼,有着稳定的工作与清晰的生活轨迹,本可在异乡继续追寻平淡幸福。但命运的两次转折,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归——一次是公公金加荣因务农摔倒,需要人暂时照料;一次是公公突发疾病导致下半身瘫痪,生活彻底无法自理。面对在外继续打拼还是留在家里照顾公公,刘道润没有丝毫犹豫,毅然选择留在家中。

“老人养儿一场,现在需要人了,我不能不管。”这句常挂在她嘴边的话,是她对“孝”最质朴的理解,也成了她人生选择的指引。这一“转身”,便是十几年的坚守。从此,太山村的清晨与黄昏,多了一个为老人奔波的身影。

一份温暖“事业”

回到家乡后,刘道润的生活被琐碎与繁重填满,却始终透着对老人的细心与温情。每天清晨,天还没亮,她就穿梭在厨房与公公的卧室之间:先为公公准备温热、易消化的早饭,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翻身、擦身、更换干净衣物,动作轻柔熟练,生怕让老人感到一丝不适。喂饭、喂药是她每天雷打不动的“必修课”,她总是耐心地一口一口喂,等公公吃完,自己才匆匆扒几口冷饭;为防止老人长褥疮,她每天定时帮公公翻身、按摩四肢,即便夜里也会起身查看;天气好时,她会推着轮椅带公公在院子里晒太阳,一边打扫庭院、劈柴生火,一边跟公公聊村里的新鲜事,用琐碎的陪伴驱散老人的孤独。

除了照料公公,家里的几分田地、鸡猪家禽也全靠她打理。农忙时,她天不亮就下地种玉米、黄豆,中午匆匆赶回家给公公做饭、收拾,下午又接着往地里跑;农闲时,她忙着喂鸡养猪、打扫家务,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。丈夫在县内打零工补贴家用,孩子也在外务工,家里大小事几乎全压在她肩上,但她从未抱怨过一句,总是笑着说:“日子总会越来越好。”十几年时光、四千多个日夜,她从未有过一天懈怠。在她的精心照料下,瘫痪的公公始终保持着干净整洁的状态,精神状态也十分稳定。这份看似普通的照料,对她而言早已不是“任务”,而是融入骨血的“事业”,是对家人最温暖的承诺。

一份坚守“责任”

刘道润不仅用孝心温暖了家庭,更将这份“爱”延伸到邻里与村庄,用行动践行“人民代表为人民”的初心。在村里,她是邻里眼中的“贴心人”:哪家有矛盾纠纷,她主动上门调解,用耐心和真诚化解隔阂;邻居家有需要搭把手的小事,无论是帮老人买东西,还是帮村民干农活,她从不推辞,总是随叫随到。村民们提起她,无不竖起大拇指:“道润真是个能干人!家里瘫痪的老人被她照顾得干干净净,还总帮着村里、帮着邻居,这样的媳妇、这样的代表,真是我们的福气!”。同时,她从未忘记人大代表的职责,每次镇人大开会前,她都会提前走访村民,收集大家的意见建议,把群众的需求记在心里、带到会上——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的细节,到村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,她都积极建言献策,为村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如今,刘道润的事迹被广泛宣传,在2025年荣获了“安康市孝义之星”荣誉称号。面对赞誉,她总是腼腆地摆摆手:“这都是为人子女、为人大代表该做的,只要老人舒心、村民满意,我苦点累点都值。”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只有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;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,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付出。刘道润用最朴素的行动,诠释了“孝老爱亲”的传统美德,用人大代表的担当,树立了新时代的文明新风。

分享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