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第七天》有感
《第七天》是余华以特有的笔触描绘的一幅绚烂而悲怆的画。这本书不仅是对于人性的洞察思考,更是对于生者的告慰,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主人公杨飞在死后七天内所经历的故事,展现了生命的幸福与苦难,揭示了社会的真实与残酷,在这样的世界里,亲情、友情成为生活的依靠和寄托。
主人公杨飞在死后七天里遇到和他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,因为不同的事故导致死亡,来到了“死无葬身之地”。这里河水长流,青草遍地,树木茂盛。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,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,它们抖动的节奏与心脏跳动的节奏一样。在这里,渴望平等的亡灵都能得到永生。阅读中感触很深,让我在思考人生意义的同时,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宝贵。
有人说,《第七天》是一本社会新闻的合集,我很认同,书里描述的每一个场景几乎都能想到对应的真实案例,真实又荒诞,温情又冷漠,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耀眼。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“死亡”是我们一直缺失的教育,我们总是对其避而不谈,甚至恐惧,以为谈论死亡会给自己带来不幸,但事实是,只有我们每个人清楚的意识到我们都将会死去,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思想而消失,等到真正来临的那一刻,我们也就不会那么畏惧,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所在。而“死无葬身之地”或许就是余华老师想要告诉我们的生死观——要有“对着深渊歌唱”的豁达。
接下来分享一些书里的句子:
“我游荡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。雪是明亮的,雨是暗淡的,我似乎同时行走在早晨和晚上。”
“阳光是陈旧的黄色,他们穿过闹哄哄的城市,走进宁静之中,迎来银灰色的月光,他们在宁静里越走越深。”
“道路是广袤的原野,望不到尽头的长,望不到尽头的宽,像我们头顶上的天空那样空旷。”
“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,没有悲伤也没有伤痛,没有仇也没有恨……那里人人死而平等。”
在余华老师的笔下,这些死去的人们仿佛仍在世间徘徊,他们虽然死而平等,但却死无葬身之地。这种死无葬身之地的描绘,成了一种美好的祝福,似乎在告诉我们:死亡并不是终结,而是一种新的开始。
(陈秀兰,作者系宁陕县人大办公室干部)